password
icon
URL
type
date
summary
status
slug
tags
category


免责声明:本文章中的信息和观点仅代表引用网站或者原作者,本网站只是引用其观点、内容,不代表本网站、公众号、黑客驰本人的观点或立场。本文章论述内容仅作为教育参考使用,如有违法行为与本网站和黑客驰无关,国法无情,自行负责。
将我们的公众号内容加星获得隐藏内容。
第二回:宗藩体系到黄昏,列强王国来叩关
大家好,今天我们讲甲午战争的第二集,来聊聊朝鲜的情况。
上期我们讲了日本的情况,日本在被美国打开国门之后,经历了明治维新,实现了国家的崛起。那朝鲜呢?朝鲜和清朝和日本一样,也经历了被打开国门的过程。朝鲜发展起来了吗?我们都知道,朝鲜并没有崛起,甚至呢朝鲜都没能像清朝一样,来一场像样的洋务运动。朝鲜在打开国门的过程,可以说是在各个大国的撕扯中进行的。
我们看朝鲜的地理位置啊,他处在清朝、日本和俄国的中间,他身边这三个邻居,体量都比他大得多,而且呢都还是比他先开放的。所以,朝鲜能自主崛起的可能性就很小了。这期间,法国、美国又先后派军舰前来叩关,英国和俄国的大国角力,关键位置也在朝鲜。所以朝鲜要实现自主发展,可以说是难上加难。
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朝鲜开国的过程。
要想理解19世纪的朝鲜啊,我们得先理解朝鲜和清朝的关系。当时朝鲜是清朝的藩属国,而且是关系很密切的藩属国。朝鲜和清朝的这个藩属国关系,对于日本,对于美国,对于每一个想打开朝鲜国门的国家,都很重要。所以我们还是得先说清朝,先说一下清朝的宗藩体系。
以前我们讲过清朝的天下观啊,清朝的天下观就是宗藩体系的基础。这个宗藩体系呢,就是古代中国的王朝跟周边国家的关系,也可以叫朝贡关系,或者更准确点说,叫封贡关系。这些跟清朝有封贡关系的国家,后来就被称作是清朝的藩属国。
这些藩属国,他们跟清朝的关系,有的比较近,有的比较远。跟清朝比较近的呢,比如说朝鲜,比如说琉球、安南(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啊)、还有缅甸、暹罗(暹罗就是现在的泰国)、还有南掌(南掌就是老挝)。这些国家是来清朝朝贡比较多的,也是基本上都是认同华夏文化的,是属于华夏文化圈的。
这里面有三个国家,是真正的跟清朝关系最近的,一个是安南,一个是琉球,一个是朝鲜。他们不仅定时按期来朝贡,而且每次国王更迭的时候,他们都会派人到清朝来,然后清朝再派大臣去册封。
宗藩体系,实际上是以清朝为中心,各个藩属国认同你清朝的经济实力,也认同你清朝的文化实力。你的经济和文化都对我有吸引力,所以我承认你是我的宗主国,我定期去向你朝贡。这个朝贡呢,也不是说藩属国给清朝上供,是清朝在剥削藩属国。藩属国的朝贡实际上是赚钱的,他们拿来朝贡的东西一般都是当地的一些土特产,清朝反而给回去的东西更多。藩属国跟清朝建立了朝贡关系,基本上就是承认了,你是老大,我是小弟,小弟受欺负的时候,你老大会出来罩著。但是有一点呢,清朝对藩属国的内政是不干预的,藩属国内部的官员任命呀,内部的赋税情况呀,清朝都是不管的。
这个宗藩体系,就是清朝的外交关系体系,也是当时东亚地区的世界关系体系。
到1840年以后啊,当清朝和西方国家发生冲突的时候,看起来是国和国之间的冲突,实际上是两种世界体系之间的冲突。西方列强带来的世界体系,可以叫做『条约体系』。条约体系就是国和国之间签订了条约,双方都遵守条约,按照条约的内容来进行贸易,来进行交流。条约体系有一个前提,就是你得是主权国家。主权国家的概念啊,是1648年《威斯特伐利亚合约》之后提出来的。随著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,主权国家的概念、条约体系的概念也被推广到了世界各地。
当西方国家打开清朝的国门之后,这个条约体系呢,就开始冲击清朝的朝贡体系。我们来对比一下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:朝贡体系听起来好像不太平等,是藩属国向宗主国朝贡,但实际上,宗主国并不干预藩属国的内政,也没有实际上的经济上的剥削或者侵略,反而呢每次朝贡,是宗主国返还给藩属国的东西更多。藩属国和宗主国双方的关系,更多的是文化认同的关系。但是条约体系呢,看起来是一个平等的关系,是两个主权国家之间签订条约,然后按照条约来进行贸易,按照条约来进行交流,看起来一切都是合法的,但是实际上,条约本身的内容是不平等的。比如说英国跟清朝签的条约,要固定关税,其实这就是侵犯了清朝的利益。而签订条约的过程,往往呢西方列强也都是使用武力,逼迫弱势的国家签订条约。
在签条约之前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骤,就是让对方成为主权国家。你是主权国家了,我跟你签订条约,这个条约才生效才有用。所以主权国家的概念,条约体系的国际秩序,是伴随著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,通过战争的方式传播到全球的。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时代,毫无疑问是弱肉强食的,世界上大多数国家,也都接受了这样的世界秩序。
清朝被英国打开国门之后,实际上面临的情况是宗藩体系的瓦解,是世界秩序的更替。不管你是愿意还是不愿意,你都得融入到新的世界的秩序里面去。清朝面临的就是这么个情况,满清政府是怎么做的呢?
首先啊,满清政府对这种局面的认识是缓慢的。日本都比清朝反应的要快,日本被西方打开国门的时间是在清朝之后,日本比清朝晚了十多年,但是日本反而更快地认识到这种新的国际秩序,他们甚至开始利用这种新的条约体系。1876年日本打开朝鲜国门,跟朝鲜签订《江华条约》,就是已经开始使用了这套国际体系了。当然啊,日本也不像清朝有那么多藩属国,他的历史包袱也没有那么重。
清朝对待他这些藩属国,也从来没有过怎么跟他们解绑呀,怎么跟他们分手的一个经验。还有一点就是当时的清朝是满人政权,是少数的满人统治汉人的一个局面。满人政权要是把藩属国都丢了,这是一个很没面子的事情啊,你的虚弱就暴露出来了。你想要统治这么大一个国家,武力震慑是很重要的,你要是暴露出来自己很虚弱了,统治的地位就很危险。所以清廷他不会选择主动的自己去解除跟藩属国的关系,反而呢,还会尽量的去维护这个面子的问题。
但是清朝的国力是不行的,他自己在本土都打不赢西方列强,更别说保护藩属国了。所以呢在西方列强的武力面前,清朝的这些藩属国,还是一个一个的都丢了。丢到最后呢,清朝还剩下几个比较近的藩属国,也一个一个丢了。第一个丢的就是琉球,琉球是被日本给吞并了。琉球被日本吞并之前呢,还派人到清朝来求救,但是清朝也没管,琉球就丢了。第二个是越南,1883年法国发动战争吞并越南,清朝为此呢,还跟法国打了一仗,打完以后,越南还是丢了。1886年,英国入侵缅甸,缅甸也丢了。
到这时候啊,其实清朝的宗藩体系已经瓦解了,就剩下最后一个藩属国了,就是朝鲜。朝鲜的地理位置对清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,清朝无论如何都不能轻易的放弃朝鲜。我上期讲日本的时候啊,也说到了,朝鲜对日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,日本要想对外扩张,朝鲜是必须要拿下的。但是呢拿下朝鲜的第一件事,就是让朝鲜跟清朝解除宗藩关系。1876年日本跟朝鲜签订《江华条约》,《江华条约》里面第一条的规定就是,日本和朝鲜是两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在谈判。日本用这种方式让朝鲜独立主权,跟清朝脱离关系。但是呢清朝并不承认,反而呢在后来的十几年,更加加强了跟朝鲜的这种宗藩关系的绑定,最后爆发了甲午战争。
我们再看甲午战争之后啊,《马关条约》里面第一条的第一句话,写的就是:“中国认明朝鲜国,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”。大家要是不了解这个宗藩体系啊,对这句话可能就有点莫名其妙,但是了解了之后就很清楚了。日本是必须让清朝承认跟朝鲜解除了宗藩关系,然后再通过条约体系自己来侵入朝鲜。
好了,清楚了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,我们再来看朝鲜开国的过程。
自从清朝被打开国门之后,西方的文化也顺著清朝渗入到了朝鲜,尤其是西方的传教士。朝鲜当时的国君是高宗,但是高宗即位的时候刚11岁,还没成年,朝鲜实际执政的是大院君。大院君是高宗的生父,面对西方文化的渗入,大院君采取的政策是闭关锁国,坚决抵制。但是这些传教士呢,传教活动还是屡禁不绝,法国传教士还是接二连三的来到朝鲜传教,甚至呢在朝鲜发展了数万名教众。
1866年,大院君开始镇压天主教的传教活动,他下令抓捕了大量的天主教徒,处死了8,000多人,其中就包括9名法国传教士。这一下就把法国给惹怒了,法国决定派出军队进行报复,趁机呢法国也想用武力逼迫朝鲜签订通商条约。法国在派出军队之前,先是向清朝的总理衙门提出抗议啊。这时候法国已经很清楚了,很清楚就是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是怎么回事,所以法国是先跟清朝打了招呼,跟清朝抗议,然后才出兵朝鲜的。清廷是怎么做的呢?清廷他并没有出兵去保护朝鲜啊,清廷是赶紧派人到朝鲜跟大院君说,说法国要来打你了,你做好准备。
1866年10月,法国出动了7艘军舰,占领了朝鲜江华岛。法国在江华岛登陆之后,一顿烧杀抢掠,法国的司令官叫罗泽,罗泽宣称说你们杀我们法国9个人,我要杀你们9,000个人报复,还要求朝鲜跟法国签订通商条约。大院君的态度很坚决,誓死要和洋夷血战到底,坚决不屈服。法国人的嚣张气燄和大院君的坚持,就使得朝鲜上下一心,不仅朝鲜的军队出动,朝鲜民间还组织了很多义勇队。朝鲜硬是把法军给击退了,法军死伤了32个人,虽然损失并不大,但是时间已经到了11月中旬了,天气变冷了,法军就退回去了。这次事件史称「丙寅洋扰」。
「丙寅洋扰」是西方第一次武力入侵朝鲜,但是没成功。这次事件之后呢,大院君就更加排斥外国了。5年之后,同样的事情,美国人又来干了一次。1871年美国人来袭的事件叫「辛未洋扰」。美国也是找了一个借口,派出军舰到朝鲜,想武力逼迫朝鲜签订通商条约,但是也被大院君给打回去了。
我们说英国人来打清朝,清朝反抗了,没打过最后开国了;美国人来打日本,日本没反抗,直接开国了;法国和美国分别来打朝鲜,朝鲜居然都顶住了。我们很难评价呀,他顶住了,对朝鲜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。如果在这时候朝鲜就开国了,也许朝鲜还有那么一点点可能,他自主独立的发展。但是在经历了这两次之后,大院君闭关锁国,他闭关锁国的政策就更加彻底了,坚决不允许西方文化渗透到朝鲜来,朝鲜也就彻底失去了自主发展的可能性。
法国和美国武力入侵朝鲜没成功,他们就派公使到清朝总理衙门,跟总理衙门大臣说,说朝鲜是你们的藩属国,你们能不能去说一下,让他们开国门跟我们通商?总理衙门就说,说朝鲜确实是我们的藩属国,但是我们的原则呢是「藩国自主」,不干预他们的内政。总理衙门用「藩国自主」四个字,就把法国和美国的公使给打发回去了。法国和美国呢,也接受了总理衙门这样的说法,因为他们这时候对清朝的宗藩体系也有了很深了解,他们也接受这个规则,他们就没再去骚扰朝鲜。这时候其实东亚的这些国家,大部分都已经进入到西方体系了,列强却一直没能踏入朝鲜,他们把朝鲜称作是远东最后一块神秘封地,是『隐藏的王国』。
1873年,朝鲜王后闵妃发动政变,把大院君赶下台,宣布高宗亲政。高宗亲政之后,实际上掌权的是闵妃。闵妃扶植她的外戚掌管了朝政大权,形成了闵妃集团。闵妃呢并不像大院君那么保守,闵妃更倾向于开放的政策,她也想学习清朝和日本,进行现代化改革。这时候朝鲜的内政就分成了两派势力,一派是保守派,以大院君旧的势力为主;另外一派呢,是开化派,以闵妃集团的官员为主。
大家看这个时间啊,是1873年朝鲜进行的权力交替。我们上期节目说过,1873年,日本国内针对武力入侵朝鲜的问题,发生了『征韩论』的争执,最后是没有发动征韩。但是到两年之后,1875年的时候,日本看到朝鲜有想开国的倾向,还有呢朝鲜国内两派是有内斗的,他们就决定要趁虚而入,入侵朝鲜。还有一点,就是法国和美国接连派出舰队去朝鲜叩关,也让日本产生了警觉。一旦朝鲜被西方列强控制了,日本就再没有机会了。
1875年9月,日本海军云扬号等三艘军舰入侵朝鲜,目标是朝鲜西海岸的江华岛。日本海军到达江华岛附近,在打掉朝鲜的炮台之后,登陆作战,他们登陆的地点是永宗镇。日军登陆之后,打走了朝鲜的守军,然后在永宗镇烧杀抢掠,把永宗镇变成一片废墟。永宗镇城中本来居住的有60多户人家,在日本的屠杀之后,只剩21户了。日本的三艘军舰在抢掠之后,扬长而去,返回日本。当地的朝鲜人,甚至都不知道是谁抢了他们。
在事后,日本政府居然还来恶人先告状,向朝鲜兴师问罪,说是朝鲜的炮台首先向他们的军舰开炮,要求朝鲜进行赔偿损失,并且要求朝鲜开放通商,强迫朝鲜签订条约。要求朝鲜开放通商,这才是日本的真实目的。同时呢,日本政府也在试探清朝的态度。这时候的日本,他还是很在意清朝的态度的,他们还不敢跟清朝硬来。日本派出森有礼出使清朝,试探清廷的态度。清朝这时候的状况呢,是西北新疆问题还没彻底解决,西南越南的问题又跟法国的关系很紧张,清朝无力顾及朝鲜。清朝给日本的回复,还是跟几年前对法国和美国的回复一样,说“藩国自主”,你们自己去跟朝鲜谈,清朝不过问朝鲜内政。
听到清朝是这样的答复啊,日本就不客气了。从10月到11月,日本多次派出军舰袭击朝鲜,威胁朝鲜政府,要求朝鲜同意日本的条件。对于日本的威胁,朝鲜内部的两派意见也是不一样,以大院君为首的官员主张迎战,以闵妃集团为首的官员主张求和。最终朝鲜的朝廷是主和派占了上风,朝鲜就派出官员跟日本进行谈判。在谈判中,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《江华条约》,日本成功打开了朝鲜的国门。
《江华条约》当然也是个不平等条约,通过《江华条约》,日本获得了朝鲜的通商权利,获得了免税特权,获得了领事权和裁判权。日本和朝鲜签完《江华条约》之后,把条约送一份到北京,清廷一看这个条约,说这个条约不能这么签呀。清廷首先在意的不是条约的内容,他首先在意的是签这个条约的主体。条约里面的第一条就写了,朝鲜是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跟日本签订条约。清朝说啊,你签约的主体应该写“大清国之属国朝鲜”。朝鲜说啊,说日本不让这么写,只能按照主权国家来写。清廷也就没办法了。
我们说啊,《江华条约》是近代清政府外交最大的一个失败。清廷坏就坏在「藩国自主」这四个字上。不过以前呢,清廷也是靠著“藩国自主”这四个字的政策,让宗藩体系得以良好的运转了这么多年。但是现代世界的秩序已经变了,清廷既然不想放弃朝鲜,又在外交上说你要“藩国自主”,日本当然来步步紧逼,让你放弃对朝鲜的宗主国地位。这等于日本是在用新的国际法,用新的条约体系,来打击清朝旧的宗藩体系。
朝鲜在被迫签订了条约之后,日本的商品就涌入到朝鲜市场了。日本这时候是已经开始发展工业了,他的商品进入朝鲜还享有免税特权,所以朝鲜的国有产品就被冲击的很厉害,这也造成了朝鲜彻底失去了独立发展工业的可能性。日本同时也开始在朝鲜培养他自己的势力,逐渐的,朝鲜的政府里面有了亲日派的官员。
到1880年的时候,清廷已经彻底解决了新疆问题,又回过头来来重视朝鲜的问题。朝鲜的战略意义对清朝来说太大了,朝鲜要是就这么让日本给入侵了,会直接危及到清朝京师的安全。李鸿章这时候也看出来了日本的野心,他意识到了日本是清朝最大的隐患。怎么阻止日本进一步的侵占朝鲜呢?这是李鸿章最先要解决的问题。
1882年,李鸿章提出来一个重要的战略选择。李鸿章决定让朝鲜完全开放,把朝鲜开放给所有的西方列强,让西方列强都在朝鲜分一杯羹,这样呢日本就不能独占朝鲜,未来日本要是想独吞朝鲜的时候,列强都有利益在朝鲜,一定会进行干预。李鸿章就派出马建忠到朝鲜,帮助朝鲜跟美国进行谈判。马建忠是当时李鸿章的麾下非常出色的外交官,马建忠到了朝鲜之后,不负使命,帮助朝鲜跟美国签订了通商协议,是《朝美修好条约》。在美国之后,英国、法国、德国、俄国、意大利、荷兰等国家都跟朝鲜签订了条约。他们跟朝鲜签的条约啊,当然都跟《江华条约》类似,都是不平等条约。日本眼看著朝鲜跟西方列强签订条约,他也是毫无办法。
1882年7月,朝鲜国内发生了「壬午兵变」。「壬午兵变」发生的原因啊,是日本跟朝鲜签订《江华条约》之后,朝鲜当权的闵妃集团也想开化自强,闵妃创立了一支新式的军队,这支军队她聘请日本人来当教官。闵妃这种亲日的表现,就引起了大院君派系官员的不满,尤其是引起了朝鲜旧军士兵的不满,因为新军无论是从粮饷还是装备,都比旧军士兵要好。朝鲜的老百姓当时也是偏向保守派的居多,对于闵妃集团开放和亲日,也是有很强的抵触情绪。还有一个原因啊,就是日本商人利用在朝鲜的免税特权,大肆的采购粮食,然后运回到日本。朝鲜当时连年发生饥荒,百姓对日本的不满情绪就越来越严重。
大院君利用民间这种不满的情绪,带著旧军发动了兵变,打进了皇宫。大院君打进皇宫的时候,闵妃看事不妙,化妆跑了出去。大院君打进皇宫之后,很多士兵和老百姓焚烧了日本使馆,还打死了好几个日本教官。在兵变之后,大院君重新掌权,开始清洗闵妃集团的官员。闵妃逃跑之后,她派出使者向清朝求援。李鸿章在接到求援之后,立刻命令吴长庆率领3,000淮军奔赴朝鲜。吴长庆带有6个营,3,000人来到了朝鲜。吴长庆带的人里面啊,有一个初出茅庐的、即将登场的重要人物,就是袁世凯。在袁世凯的建议之下,吴长庆诱捕了大院君,把大院君押送到了天津。然后清朝迅速的平定了朝鲜的叛乱,闵妃重新回到皇宫执政。
这时候日本也出兵到朝鲜了。日本的大使馆被焚烧了,还死了很多人,日本公使就跑回到日本,他跑回到日本之后,率领1,500名日本士兵回到朝鲜。没想到清军的动作太快,日本军队还没来得及动手,叛乱就被平定了。日本要求朝鲜赔偿他自己的损失,跟朝鲜签订了一个新的条约,《济物浦条约》。这个《济物浦条约》当然又是一个不平等条约啊,日本不仅让朝鲜赔款,而且还获得了在朝鲜驻军的权利。日本以保护日本使馆和保护日本侨民为名,要求派出1,000名士兵驻扎在朝鲜。李鸿章对日本在朝鲜驻军是非常警觉的,他也紧急派出了3,000名兵力驻扎在朝鲜。这样呢,清军和日军就都有士兵驻扎在朝鲜,两国的军队形成了对峙的形势。
但是经历了「壬午兵变」之后,朝鲜的宫廷完全倒向了清朝,朝鲜主政的官员都越来越依赖清廷的保护了。李鸿章也趁此机会,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。但是日本也并没有放弃,日本的驻朝公使努力在朝鲜培植亲日派的势力。当时的朝鲜政坛就分为两派,依赖清朝保护的官员被称为「事大党」,亲近日本的官员被称为「开化党」。当然啊,当时亲近清朝的事大党是朝鲜的执政党,在朝鲜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。
两年之后,1884年,清朝和法国的冲突升级了,爆发了「清法战争」。「清法战争」爆发之后,李鸿章为了防备法军从海上进攻,他就让吴长庆率领1,500人从朝鲜撤回来了,撤回到山东进行防守。吴长庆走了之后,在朝鲜的清军就只剩下1,500人了,这1,500人分属三个营,袁世凯是其中一个营的统领。朝鲜亲日派的势力看到有机可乘,他们发动的政变想要夺取政权,这场政变史称「甲申政变」。
这些亲日派的朝鲜官员,他们引进了驻扎在朝鲜的日本军队,在日军的帮助之下,他们占领了朝鲜王宫,把高宗和闵妃都给软禁起来了。然后,他们就开始屠杀亲近清朝的朝鲜官员。袁世凯在得到消息之后,非常果断,迅速带兵进攻朝鲜王宫。日军当时已经占领了朝鲜王宫,处于有利地势,但是袁世凯平时治军有方,他自己又奋勇当先,只用一天就击败了日军,救出来了高宗和闵妃,平定了这场叛乱。日本人密谋已久发动的「甲申政变」,只持续了3天,就被袁世凯给粉碎了。
袁世凯仗是打赢了,但是在外交上,日本又使出了恶人先告状的本事,硬说是清军先挑起的战争。伊藤博文还特意的亲自跑到天津,跟李鸿章要个说法,说要谈善后问题。对于这次事件呢,当时在国际的外交上,清朝非常被动,因为好几个大国都声援日本。首先声援日本的是法国,因为法国当时正在跟清朝打仗,法国想趁机跟日本结成同盟,他们当然支持日本。俄国也声援日本,俄国早就对朝鲜虎视眈眈了,他眼看著这几年清朝对朝鲜的控制越来越强,一直插不进手,他也想趁这次机会把水搅浑。然后呢是美国等国家,美国等国家他们跟朝鲜签订通商条约之后,也希望朝鲜能够进一步独立,进一步开放,所以他们也支持日本。
李鸿章在国际上就很被动。这时候呢,清朝又同时在跟法国开战,所以按照事实来说,清朝虽然并不理亏,但是李鸿章跟伊藤博文签的协议,却明显有些妥协。李鸿章答应了清朝和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军,都不驻军了,袁世凯呢也就从朝鲜撤回来了。李鸿章还答应了日本一个条件,就是日后谁要是向朝鲜派兵,必须得先通知另外一方。这个条件,为九年之后的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。
我们看日本对朝鲜的两次行动啊,一次是1875年的「江华岛事件」,一次是1884年的「甲申政变」,这两次,日本都是趁著清朝有外患的时候发起的行动。1875年清朝是在西北跟俄国打仗,1884年清朝是在南方跟法国开战。所以呢清朝虽然是大国,但是大国有大国的烦恼,日本就趁著清朝有麻烦的时候,过来搞事情。
1885年清朝和日本都从朝鲜撤出去之后,俄国反而趁虚而入。俄国打著帮助朝鲜开化的名义,在朝鲜培养自己的势力,朝鲜就又多了一个亲俄派。朝鲜的官员这时候就分成了三派势力,有亲清派、亲日派,还有亲俄派。清廷发现了一份朝鲜和俄国的《朝俄密约》,这份密约呢,就把朝鲜和俄国的秘密外交都公诸于世了。
俄国渗入朝鲜,除了清朝之外,还有两个国家是最在意的,一个是日本,一个是英国。日本是一直把朝鲜看成他自己的囊中之物,怎么可能让俄国抢先一步呢?而且如果让俄国抢先占领了朝鲜,日本本土的安全都将面临巨大的危机。英国呢,英国和俄国当时正是在国际上争霸的时期,当然呢英国也不想让俄国取得朝鲜。俄国要是占有了朝鲜,就拥有了他梦寐以求的不冻港,这是英国绝对不愿意看到的。
出于这样的原因呢,日本和英国这时候反过来跟清朝说,说你要发挥你宗主国的作用呀,你去好好管管朝鲜。清廷呢就趁著这个机会,派出使臣对朝鲜的内政进行干预。清廷派出的使臣就是袁世凯。袁世凯被任命为「总办朝鲜交涉通商事务」,其实就是清朝派在朝鲜的最高负责人。袁世凯回到朝鲜之后,他雷厉风行,快速的粉碎了朝鲜亲俄的计划,然后控制了朝鲜的朝政。朝鲜的内政、外交、经济、军事都被袁世凯控制在手里,他俨然的已经变成了朝鲜的太上皇。
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,日本在朝鲜的通商、在朝鲜的开矿、租借土地、修铁路等计划都被袁世凯给破坏了。朝鲜的所有的现代化建设,都是袁世凯在管理。这样的情况,就使得日本再想从朝鲜攫取利益,就只能通过战争了。从1885年到1894年,日本抓紧时间在发展经济,扩大军备,储蓄力量,等待时机,等著跟清朝在战场上一决高下。
日本还看到一个更大的危机。1891年,俄国开始修西伯利亚铁路,俄国还在海参崴修建军港,俄国要侵占朝鲜的意图是很明显的。俄国要是得到了朝鲜,就能获得一个优良的不冻港。1891年,俄国还派出舰队访问日本,来显示他强大的军事力量。在这种强大的压力之下,日本山县有朋提出,俄国的西伯利亚铁路计划将在十年后完成,等到那时候,日本的假想敌就不是清朝了,而是更强大的俄国。他说我们必须抢在俄国之前,获得对朝鲜的控制权。日本就开始更加大力的扩充军备,并且寻找入侵朝鲜的时机。
到1894年,朝鲜发生了「东学党叛乱」,日本挑起战争的机会终于来了。
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了。后面的故事我们下期继续讲,我们下期见。
- 作者:黑客驰
- 链接:https://hackerchi.top/article/2ae99968-1bdb-80ad-ae95-e0cff629cbb5
- 声明:本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相关文章






